讀者投書-專訪尹衍樑(三)/採訪札記

文/吳夢璇

從3月28日開始整理資料到現在,也就是4月12日,我用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,完成了這次對尹衍樑先生的專訪。

老實說,尹衍樑先生的生平事蹟並不是我感興趣的,先前對他也沒有特別瞭解,資訊來源管道也很單一,這造成採訪對象形象建立過程中的模糊不清。因此需要做大量的資訊蒐集工作,我主要是瀏覽官方介紹、之前的媒體報導以及相關專訪稿件。

採訪提綱完成之前我本想先進行比較簡單的外圍採訪,但由於尹先生的身分,我實在無法接觸與他來往比較密切之人,只採訪到尹先生的好友葛樹人。葛老師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接受採訪,實是有幸,也很感謝,對我進一步瞭解尹先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。但外圍採訪的缺失確實是專訪中的一大遺憾。

採訪當天,「記者發佈會」式的提問與採訪其實很難做到真正的深度,因為只有環環相扣、主線明確才能由淺入深,觸碰到底部核心問題,而現場輪流問問題的方式基本上沒有邏輯性可言,思維非常跳躍。但優點是問題覆蓋面廣,可以有效避免提問突然斷裂的尷尬情況,也有利於培養我們對這種類型的深度採訪局面之控制能力、應變能力、配合能力和觀察傾聽能力,這些都是一個記者在採訪中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。我盡量讓自己跟尹先生處在一個同等的平台的上互動,以獲得最接近真實的資訊。採訪進行了一個半小時,過程順利,但感到有些遺憾和懊悔的是對於尹先生的負面消息瞭解不足,沒有對一些案件的細節進行追問,提問時想要幫尹先生「洗白」的傾向明顯,這也對接下來文章主題的選擇造成了限制。

主題的確定是最困難的一部分,糾結於怎樣能把尹先生這幾十年來的重要歷程全都展示出來,同時又害怕自己落入「宣傳稿」的套路中,希望能從不一樣的視角切入。隨著思考的深入我漸漸意識到如果要把文章作得有深度,就要有所取捨,不能貪多。最終結合採訪中給我感觸比較深的一些點,放棄了大多數人關注的商業動作和生科事業,而選擇了早期經歷與教育實踐,慈善行為與兩岸奔波以及人生態度與價值觀這幾個方面,把主題確定為「心繫社會的尹先生在爭議中的堅持與人格的捶鍊」,用上述三個部分呈現他這幾十年走過的路。

至於新聞價值,我覺得尹先生的故事或許會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。尹先生的正、負面消息都很多,但如何應對媒體,秉持什麼樣的人生態度來行事是每個人都要考慮的問題。特別是在大陸反腐浪潮愈演愈烈,金錢觀受到重視,尹先生作為全球級富豪,他的金錢觀或許值得借鑑。此外,歌功頌德的文章多了,難免給人「假大空」的感覺,我曾經也這麼想,一直覺得「奉獻社會、推動社會發展、對人類有益、促進兩岸關係」等只是一些空泛的口號與噱頭,是飄在天上的東西。但這種觀念有時候或許真的會蒙蔽我們的雙眼。我看到尹先生真真切切在做著什麽:創辦各種獎學金、發展生物科技醫藥、做慈善等等,我突然明白原來這就叫作服務和奉獻、這也是在追夢,這就是生命力和自信。希望這篇稿件能呈現一個真實的尹衍樑,能夠激起大家實現理想、建設家園的共鳴和渴望。

故事性是人物專訪的生命線,沒有故事的人物專訪冗長拖沓,讀起來味同嚼蠟。這篇稿件的故事性一直是我最不滿意的地方。因為客觀阻礙與主觀採訪之不完備,導致稿件細節不夠豐盈,使人物形象沒有達到我想要的豐滿程度。寫稿之前整理了七千多字錄音的逐字稿,給正式寫稿幫了很大的忙。但現在想來寫稿的時候有點過於急躁,太渴望完成,導致一些思路不清晰的情況,後來又修改了多次。也總是懊惱自己文字工底的不夠,很多時候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方式,反覆斟酌措辭,生怕帶入了片面的情感性詞彙。我知道我做的還遠遠不夠,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,但是起碼我一直思考且盡了全力。

我忠於自己,忠於內心。

繼續努力,來日方長。

*本文作者為世新大學校際新聞學系學生

發表迴響